Search

【看誰在黃昏裡點燈?】
**
「我的昔日同事、朋友還在努力做出版,他們會問:『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看誰在黃昏裡點燈?】
**
「我的昔日同事、朋友還在努力做出版,他們會問:『以你所看的,我們應當如何轉型?』我說的有點嚇人但非常誠懇。我說:『別轉型,趕快離開。』」

儘管「紙媒的黃昏」已是人們眼中共同的景色,但聽詹宏志這麼一說,一瞬間彷彿連最後一抹浪漫悲壯的璀璨雲彩都不見了,天光驟然暗淡下來。

詹宏志的看法真切,新世代依然熱衷學習,依然見多識廣,只是「透過印刷品來的知識可能不到20%」,而「一個真正的出版者,要處理那80%,而不是那20%」。

然而,那80%新的許願之地,卻已不是老編輯人可以跋涉而抵的了。詹宏志的勸告是一一「不應該叫這20%的人去做80%的事,而應該找全新的人去做80%的事」。

是的,也許老狗真的很難學新把戲,至少那些轉做數位內容的傳統媒體人,至今所展示的想像力和繳交的成績單,大多不特別引人矚目。

那麼,留在這20%的老人們該怎麼辦呢?

「所以,如果他是紙本印刷品裡最好的人才,他們現在就應該在黃昏裡,把這個工作做好,而不是轉型。這些人有的可以去當導師,有的可以去想,在一個每天都在縮小的市場裡,如何變成最成功的。」

相熟的編輯朋友中,詹偉雄算是華麗轉身地「轉型」了,黃威融則已是一位成功的業界導師;而一家聲勢鵲起、對數位投資較觀望的週刊主管告訴我,他們擬定的策略就是「在縮水的池塘當老大!」

其實,也許還有不同的路徑,登山隊的山友李取中,繼《大誌》(Big Issue)的大成功之後,6月21日再創刊報紙型態的紙本刊物《週刊編集》,正為這驟然的黑暗再點一盞明燈。

我在《編輯七力》一書提過:一份新創媒體能否成功,最關鍵的是,能不能抓住「時代閱讀情緒的脈動」。

就如同詹宏志回憶他當年創辦電腦雜誌一樣,「⋯⋯因緣際會辦了一本電腦雜誌,正是因為電腦雜誌本身跟社會的變動有關係,所以它帶來能量;社會給了我一個機會,那是一個賺錢的雜誌」。

社會的變動帶來能量,《大誌》以「新世代」、「新態度」、「新文化」,再加「新公益」(他重建底層營生者發行網絡的企圖,令人感動),成功抓住都市文青世代的閱讀情緒;《週刊編集》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擴大了「新國際」與「新生活」,看來是順著這個對的方向前進。

當然,《週刊編集》的運作頻率以及動用的資源規模,都要比月刊週期的《大誌》繁重許多。這不僅對嚴控成本的經營模式是一大挑戰(據說,《大誌》只有8名正職員工),對取中個人而言,要同時操持兩者應也是很大的承擔(恐怕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爬山了)。

#三年前的貼文(2017.06.25),如今,取中用成功的行動粉碎了我的憂心;不過,山好像真得少爬了。😅
**
ps.詹宏志精彩的演講全文可見: https://meet.bnext.com.tw/articles/view/40985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